首经贸乐龄合唱团:唱响最美“夕阳红”
发文时间:2016-03-15
这是一个特殊的合唱团,成员全部是老师,他们中最大的80多岁。这些老师有教数学的,有教法律的,有教英语的,他们之中很多人入团前并没有接触过乐谱,更不懂声乐,仅仅为了“我要唱歌,我喜欢唱歌”这样一个梦想而执著追求。他们多才多艺,他们激情四射,他们活力十足,他们自编歌曲作曲作词,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各媒体相继聚焦这个团队,他们就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乐龄合唱团。
“16年的求索,不为物质上的回报,我们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我要唱歌,我喜欢唱歌,这也是我们合唱团的宗旨。”正如团长靳向兰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们在快乐地唱歌,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这种精神上无穷的享受和乐趣,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
今年77岁的团长靳向兰曾是数学的老师,喜欢作曲,这是她的爱好。她也是合唱团成立的发起人。她说:“2000年开始成立的合唱团,已经有16年的时间了。现在大约有53人。我们有钢琴、手风琴,大家在一起学习了几十首中外歌曲,像《山彤彤花开红艳艳》《蓝色多瑙河》等。特别是自编歌曲,词曲全部是原创,让大家非常喜欢。”
一路欢笑一路歌,一路风雨一路情。随着合唱团的迅速发展,在老干部处和老教师协会的全力支持下,合唱团有了演出服装、场地等,“正是靠着这个强有力的后盾,我们合唱团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团队,在参加了呼家楼街道办事的演出,还在北京市的比赛中崭露头角。”
提起合唱团,靳向兰如数家珍。“合唱是具有完整立体声式的四声部群体音乐表现艺术,在欧洲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近百年。早在上世纪20年代,黄自、赵元任、李叔同等人带回当时欧美日等国的合唱新作,让合唱艺术之风吹进中国。我们的合唱团也分为四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声部长,大家团结一心,不仅为了唱歌,更有集体荣誉感。退休后老同志们在合唱团见见面,发挥正能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益身心。”
钱聪格老师是女高音声部长,曾是主任医师,是大夫。没退休时,她就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退休后,她参加了乐龄合唱在团。“我们团里热心人特别多,大家互帮互助。团长助理福生霞老师,每次活动都早早来把椅子摆好。大家要参加比赛,她就跑前跑后买衣服,买化妆品,买饰品等。大家在一起研究怎么发声,技术上如何提高。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定期会推送合唱技巧。这里的氛围好,温暖,和谐,合唱团人越来越多,逐渐壮大。”钱聪格说。
原创词曲成焦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乐龄合唱团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自己编的曲子,做的词,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习近平的词《追思焦裕录》,就是由靳向兰作曲的。《大杂院小胡同》的词曲是李福田和靳向兰合作完成的。
“磨剪子来!戗菜刀!冰糖葫芦!我生在北京,北京的大杂院哪。大院虽杂,家家户户情义重; 胡同虽小,街里街坊心相通哎……”这京腔京韵的旋律把你带回到北京四合院,单单这声如宏钟的吆喝声就让你忆起往昔,这说唱的形式更具特点。一曲《大杂院小胡同》唱出了邻里情,唱出了心中所想。
李福田,是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会长。用他的话讲,他有个特点,那就是“四老”:老教授,但心态不老;老党员,但观念不老;老病号,但身心不老;老词辞爱好者,但水平不高。
提起《大杂院小胡同》的创作谈,李福田说:“这是我1990年4月创作的小诗,十几年来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或报刊转载,或诗友传诵,或在大大小小的朗诵会上朗诵。读者和听众都认为这是一首‘接地气’的好诗。2013年,诗友在北京首届读诵大赛上进行了朗诵获一等奖。这首诗由靳向兰老师谱曲,由首经贸大学老年艺术合唱团演出之后,更使这首诗插上了翅膀。曲谱与歌词交相辉映,合唱唱得声情并茂,唱出了老北京、老街坊的深情厚谊和北京人的自豪感。”
1954年,李福田14岁进京,考上北京回民学院初中部。中学6年,大学4年,工作40多年。至今他在北京生活已经60余年了。
李福田说,“我的岳父母几代住在牛街大杂院里,是真正的‘老北京’。全院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一起洗衣服,一起洗菜做饭。五六家,几十口人,相片亲如一家。每天每顿谁家吃什么饭菜,街坊们有目共睹,一目了然。你尝一口我的菜,我喝一口你的汤,甚至几个街坊坐在一起吃一顿,那是家常便饭。谁家有什么好事、难事,大家共同承担,共享忧乐。我在那里生活多年,两个孩子都是在那里长大的。‘大院情结’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总是‘忘不了’。这首诗,真的是我‘有感而发’的。”
合唱团唱响了这首歌后,各大媒体相继来采访。如今,这首《大杂院小胡同》成了合唱团的保留节目。
唱响夕阳红
朱荫老师是合唱团的积极分子。他说:“我今年78岁了,参加合唱团10年了。特别喜欢唱歌,是高声部长。唱歌心情好,唱歌是在练气功、健身。今年我们合唱团参加了第八届北京地区老年合唱团比赛暨京津冀合唱比赛。其中我们要唱《神圣战争》这首歌,它是前苏联的第二国歌。我们不断提升高度,加大了难度,这次我们要用俄语唱。排练的时候,大家一律站起来,这首歌也极其振奋人心。练习时,很多人舌头卷不过来,我就教大家“打嘟噜”,大家都从零开始,大家都非常刻苦。最终我们的合唱赢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称赞。”
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参加呼家楼金台艺术节演出的场景。福生霞老师回忆说,演出当天雨下得特别大,雨水没膝盖,在这样一个雾霾天里,37个团员都提前到场,无一人缺席,让人非常感动。“我们愿意参加街道、社区各项文艺演出,我们希望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不老的青春。”福生霞说。
“活到老,学到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乐龄合唱团的团员们说他们喜欢唱歌,希望在音乐的殿堂中,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青松永不老,但留合唱在”。
“16年的求索,不为物质上的回报,我们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我要唱歌,我喜欢唱歌,这也是我们合唱团的宗旨。”正如团长靳向兰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们在快乐地唱歌,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这种精神上无穷的享受和乐趣,是别人所体会不到的。”
今年77岁的团长靳向兰曾是数学的老师,喜欢作曲,这是她的爱好。她也是合唱团成立的发起人。她说:“2000年开始成立的合唱团,已经有16年的时间了。现在大约有53人。我们有钢琴、手风琴,大家在一起学习了几十首中外歌曲,像《山彤彤花开红艳艳》《蓝色多瑙河》等。特别是自编歌曲,词曲全部是原创,让大家非常喜欢。”
一路欢笑一路歌,一路风雨一路情。随着合唱团的迅速发展,在老干部处和老教师协会的全力支持下,合唱团有了演出服装、场地等,“正是靠着这个强有力的后盾,我们合唱团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团队,在参加了呼家楼街道办事的演出,还在北京市的比赛中崭露头角。”
提起合唱团,靳向兰如数家珍。“合唱是具有完整立体声式的四声部群体音乐表现艺术,在欧洲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近百年。早在上世纪20年代,黄自、赵元任、李叔同等人带回当时欧美日等国的合唱新作,让合唱艺术之风吹进中国。我们的合唱团也分为四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声部长,大家团结一心,不仅为了唱歌,更有集体荣誉感。退休后老同志们在合唱团见见面,发挥正能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益身心。”
钱聪格老师是女高音声部长,曾是主任医师,是大夫。没退休时,她就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退休后,她参加了乐龄合唱在团。“我们团里热心人特别多,大家互帮互助。团长助理福生霞老师,每次活动都早早来把椅子摆好。大家要参加比赛,她就跑前跑后买衣服,买化妆品,买饰品等。大家在一起研究怎么发声,技术上如何提高。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定期会推送合唱技巧。这里的氛围好,温暖,和谐,合唱团人越来越多,逐渐壮大。”钱聪格说。
原创词曲成焦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乐龄合唱团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自己编的曲子,做的词,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习近平的词《追思焦裕录》,就是由靳向兰作曲的。《大杂院小胡同》的词曲是李福田和靳向兰合作完成的。
“磨剪子来!戗菜刀!冰糖葫芦!我生在北京,北京的大杂院哪。大院虽杂,家家户户情义重; 胡同虽小,街里街坊心相通哎……”这京腔京韵的旋律把你带回到北京四合院,单单这声如宏钟的吆喝声就让你忆起往昔,这说唱的形式更具特点。一曲《大杂院小胡同》唱出了邻里情,唱出了心中所想。
李福田,是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会长。用他的话讲,他有个特点,那就是“四老”:老教授,但心态不老;老党员,但观念不老;老病号,但身心不老;老词辞爱好者,但水平不高。
提起《大杂院小胡同》的创作谈,李福田说:“这是我1990年4月创作的小诗,十几年来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或报刊转载,或诗友传诵,或在大大小小的朗诵会上朗诵。读者和听众都认为这是一首‘接地气’的好诗。2013年,诗友在北京首届读诵大赛上进行了朗诵获一等奖。这首诗由靳向兰老师谱曲,由首经贸大学老年艺术合唱团演出之后,更使这首诗插上了翅膀。曲谱与歌词交相辉映,合唱唱得声情并茂,唱出了老北京、老街坊的深情厚谊和北京人的自豪感。”
1954年,李福田14岁进京,考上北京回民学院初中部。中学6年,大学4年,工作40多年。至今他在北京生活已经60余年了。
李福田说,“我的岳父母几代住在牛街大杂院里,是真正的‘老北京’。全院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一起洗衣服,一起洗菜做饭。五六家,几十口人,相片亲如一家。每天每顿谁家吃什么饭菜,街坊们有目共睹,一目了然。你尝一口我的菜,我喝一口你的汤,甚至几个街坊坐在一起吃一顿,那是家常便饭。谁家有什么好事、难事,大家共同承担,共享忧乐。我在那里生活多年,两个孩子都是在那里长大的。‘大院情结’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总是‘忘不了’。这首诗,真的是我‘有感而发’的。”
合唱团唱响了这首歌后,各大媒体相继来采访。如今,这首《大杂院小胡同》成了合唱团的保留节目。
唱响夕阳红
朱荫老师是合唱团的积极分子。他说:“我今年78岁了,参加合唱团10年了。特别喜欢唱歌,是高声部长。唱歌心情好,唱歌是在练气功、健身。今年我们合唱团参加了第八届北京地区老年合唱团比赛暨京津冀合唱比赛。其中我们要唱《神圣战争》这首歌,它是前苏联的第二国歌。我们不断提升高度,加大了难度,这次我们要用俄语唱。排练的时候,大家一律站起来,这首歌也极其振奋人心。练习时,很多人舌头卷不过来,我就教大家“打嘟噜”,大家都从零开始,大家都非常刻苦。最终我们的合唱赢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称赞。”
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参加呼家楼金台艺术节演出的场景。福生霞老师回忆说,演出当天雨下得特别大,雨水没膝盖,在这样一个雾霾天里,37个团员都提前到场,无一人缺席,让人非常感动。“我们愿意参加街道、社区各项文艺演出,我们希望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不老的青春。”福生霞说。
“活到老,学到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乐龄合唱团的团员们说他们喜欢唱歌,希望在音乐的殿堂中,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青松永不老,但留合唱在”。